雖然每天都有人抱怨經濟不佳,不過假日時分,我還是要出門旅行,接下來的三個周末,我都將接連南下,第一個禮拜,我來到號稱全國最幸福的城市--新竹,來到我每年都要去一次的內灣山城休息,從台北到新竹,我捨火車,改搭公車,從台北總站發車的豪泰客運單程只要100元,比火車便宜,速度也快!
內灣線興建於1944年,不過開工後不久,就因為二次世界大戰而停工,日人戰敗後,國民黨政府來台後繼續線路的興建,1947年通至竹東,1951年全線通車,並名為內灣線,今年三月間,由於台鐵興建高鐵六家線連接改建工程,暫時停駛新竹至竹東三年,故目前竹東到內灣間共有六站,也由於此時與台鐵主線道暫時「分離」,台鐵在竹東站興建了臨時的維修基地,並有六節DR1000車箱在此運轉,還有獨立的加油設施,而新竹到竹東間,則開行新竹客運的接駁車,單程51元,只不過雖然這裡是號稱台灣最幸福的城市,不過公車站品質相當不佳,動線雜亂,還有纏著你拉客的司機,給人不太舒服的等待過程。
經過大約20分鐘的車程,新竹客運到了竹東車站,下車吃午餐去!
位於新竹縣中心點的竹東鎮,是內灣線上的一個重要的中繼站,由於早年橫山、尖石等地出產木材、煤礦,竹東車站作為運送要角的地位因此突顯,一直到現在,竹東站還是台灣支線鐵道中唯一的二等站,還有支線中唯一看的到的跨線天橋,我前幾篇介紹到的鐵道MV--和信輕鬆打,就是在竹東拍攝,目前鎮內設籍人口,大約九萬餘人
時間還早,來小鎮走走,離開台北,到這裡必須將你的步調變慢,同時找東西吃,到了中央市場,點盤簡單的乾麵加混燉湯,80元的價格吃的飽飽飽,餛飩湯裡滿滿的十顆餛飩,在台北這樣的餐點,價位大概要破百。
吃飽了,我回到竹東站撘車,假日時分的內灣線車廂三節連掛,這樣的編組對假日遊客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,平日線上,都是只有一節車廂運轉,這樣的編組據說引來所謂的鐵道迷追逐,事實上在幾年前的平溪線,平日下午固定運行八堵至菁桐間就有一班是單節運轉,一直到我大二改點前都還存在,所謂的鐵道迷其實不必大驚小怪,在列車後方的建築,就是臨時維修基地
單節油罐車,下方鐵軌並未與線路連結
經過大約二十五分鐘的車行時間,列車到達內灣站,下車進行內灣之旅吧
「內灣」原稱「南河新城」或「南河和興」,於日治時期改定為「內灣」,最早的聚落就是內灣前一站的南河站,幾年前鐵路局將其改名為『富貴』站,與竹東的榮華站合稱『榮華富貴』,企圖牟利,引來當地居民不小的反彈聲浪,根據新竹縣文獻記載,「南河地方昔屬荒野,光緒33 年平定生番,在日政府保護下形成村落。這裡再進去,就是尖石鄉,是最接近當時所謂「番地」的平地聚落,清朝時內灣的墾民經營採製苧麻、搭建樟腦寮焗樟腦等產業活動。國民黨政府之後隨後更經營礦業,一度繁華。
內灣站候車室
跟許多地方一樣,在繁華過後,這裡蕭條了好一陣子,在觀光風氣逐漸打開後,這裡成立形象商圈,發展觀光產業,邀請了出身於內灣的台灣本土漫畫大師劉興欽在地創作,製作漫畫主題意象,並發展特色小吃,打響內灣的名聲,也開創商機,假日人聲鼎沸,完全看不出來所謂的經濟不景氣
來到這裡,要拍經典美景,這個位置是內灣派出所前,可以居高臨下,看整個車站
後方的內灣派出所也是來到內灣不能錯過的景點,這裡的原址,在日治時代是「南河部落振興會」,即是由居民成立類似自衛隊的組織,來維持內灣的治安,後來才成立派出所,並於日治昭和十三年(西元1938年)建立日式辦公廳舍,目前依然完整保存,根據手邊資料,該棟建築屋頂以所謂的寄棟式方法興建,所謂的寄棟式,就是我以前提到過的五脊四坡,或稱四落水、廡殿頂等等說法,在台灣許多日式歷史建築中常常看見,不過當成政府官舍還在使用的,目前相當少見
頂部屋瓦同時完整保存,根據手邊資料,下方畫面中看到的屋瓦頂端型態稱作軒平瓦及軒丸瓦,而在頂端,還有所謂的『立浪行鳥伏間』,是日治時期的建築形式,也同時清楚呈現,在台灣許多日式建築衰敗的今天,還能近距離的觀察屋瓦,是完整的歷史教材
看完了日式建築,我們來平常遊客少光臨的廣濟宮走走,廣濟宮是目前內灣村居民的信仰中心,原名為平和宮。興建於1919年,原址在現今內灣大同路上,經過幾次遷移,1946年遷移至現址,最近一次改建是民國七十一年的事情了
廟內主祀三官大帝、開漳聖王、天上聖母及觀音佛祖。同時還有客家先賢義民爺。
看完道教,我們來看天主教堂,隱身在巷弄間的內灣天主堂一般遊客很少光臨,早年在高危險性的煤礦及林業開採工作下,因內灣人需要各種不同的信仰慰藉,內灣天主堂成為當時內灣人的重要精神寄託。內灣天主堂本名『聖母生天堂』,簡稱(內灣聖堂)。1955年由雷德文神父開教。民國52(1963)年大木匠陳振雲先生受邀前來與內灣天主堂建築師潘修士,於現址合作興建。
請注意天主堂建築,出現了50年代台灣建築常常出現的『洞洞牆』形式,以小圓孔做為牆面,似乎是當時的建築流行,除了內灣天主堂,台大也有一間有名的洞洞館,此外,在宜蘭線瑞芳後站,國民黨瑞芳民眾服務社,也是這種洞洞造型的牆面,都是興建於50年代。
早期繁盛的內灣,有小上海的美名,如同九份,成為一個夜夜笙歌的聚落,九份有昇平戲院,內灣則有內灣戲院,民國39 年內灣戲院在主人楊盛泉的籌畫下,落成使用,主體建築採用大跨距日式組合方式來完成,這裡曾經是木材工人、煤礦工人下工後的最佳娛樂去處。繁華褪盡後,戲院一度荒蕪,現在則是由商人接手,經營懷舊餐廳,播放懷舊電影,兼賣紀念商品。
逛完戲院,請跟著我繼續走老街,觀賞更多驚奇。
- Dec 17 Mon 2007 22:33
南下、內灣山城(上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