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頂著八級陣風,我還是要過橋,跨海大橋全長2494公尺,曾經是台灣最長的橋樑,興建於1970年,由於年代老舊,1997年重新興建現在的新橋,下方的海域名叫牛公灣海峽,古稱『吼門水道』,聽到這個稱號就知道必定是急流,下方海流流速可達每秒3公尺,雖然吹強風,我還是在橋上停車,趴上護欄,拍下橋中央美景,下方的水域怒濤澎湃,一旁的橋墩遺跡,是早期的舊橋台
有驚無險,搖搖晃晃,我通過大橋,正式進入西嶼境內
西嶼鄉又名漁翁島,大大的漁翁雕像就在橋頭,漁翁島地名由來說法很多,根據『沿著菊島旅行』網站的說法,在跨海大橋未通前的時代,西嶼和馬公之間交通不便,彼此甚少互動,馬公人只知道島上的人都是捕魚高手,於是久而久之,被馬公先民叫做『漁翁島』
澎湖本島的深度遊玩,大概要玩個好幾天才能全部遊歷,旅行不必走馬看花,我來到西嶼,先直奔二崁,拜訪澎湖最具規模的古厝聚落
『崁』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當地由南、北各兩處小高地夾握著聚落,澎湖人稱高地為「崁」,因此古名二崁,這裡是全澎湖最小的村落,不過根據調查,村內僅有七十人,卻擁有四十餘間古厝的居房分配,平均每人擁有的居住坪數超過20坪。是生活空間最寬廣的聚落
二崁聚落從開基祖陳廷益先生以來,共傳九代,這裡同時也因為某些原因,當時陳廷益鮮少與外界聯繫交通,久而久之讓二崁村成為一封閉的聚落,發展成單姓社區,全村都姓陳,近幾年來陳家後代在此成立協進會,成立民俗村聚落保存,及藝術化社區再造。
陳家祖厝就在二崁村內,不同於澎湖的民居以實用性質為主,早期生活不便的二崁人多半移居外地,這棟祖厝由當時移居台中學習中藥的陳嶺、陳邦兩兄弟,在事業有成之後回鄉興建豪宅,於1912年落成,據說內部建材玄武岩來自姑婆嶼,精美細緻之交趾燒、泥塑則自中國本土運來,而設計者,為當時年僅二十一歲之池東村師傅。 是典型的「兩落八櫸頭」的閩南式大厝型建築,目前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
入口山牆處,放有時鐘,是提醒陳家後代子孫守時,老鷹圖騰象徵寄望子孫如飛鷹展翅,請注意上方大圖中的邊頂有金瓜圖案,其諧音有希望多金的意思
入口牌匾-嶺邦紀念,各取陳嶺及陳邦一字
屋內正廳及細部裝潢
屋外則是完整的生活空間利用,有私井等家事空地
二崁村除了陳氏古厝外,整座社區都值得一看,這讓我想起金門隨處可見的聚落,也是由許多衣錦還鄉的鄉親興建完成,也讓我想起馬祖北竿經過完整規劃的閩東聚落,這三個月內我陸續走遍這些地方,雖然二崁也有民宿,也在轉型,不過最是冷清,我必須在次強調,來澎湖不是只有玩水,也希望大家都能多花花時間,體驗這裡的人文美景
離開二崁,我繼續沿203道路前行,途經赤馬,我看著美麗的海岸線,接著進入內鞍社區的範圍內
內鞍有很特別的『塔公塔婆』石塔,在澎湖共有34座石塔,基本上設立的原因都有風水因素,相傳內鞍村的港灣外海有一暗礁,稱為「海獺礁」,與礁北的「鱟仔尾」形如箭狀直射內垵聚落,居民認為此箭射的風水不祥,於是請了風水師過來勘查,建議興建石塔跟石牆抵禦箭射
塔公為一正方形6層塔,下3層以玄武岩砌成,上3層及頂上的葫蘆造型以咾咕石為材料,雖然經過水泥整修,不過你注意到了嗎?塔公的外型,就像男性生殖器,而塔公塔婆迄今,已有170年以上的歷史。
離開內鞍,就到了澎湖西嶼鄉的最後一個村落--外鞍,居高臨下,外垵村豁然開朗,36.5公里的外垵村,全部走完!時間此時已經接近中午。
這裡是很大的漁村,同時有現代化的象徵-7-11,我來這裡補充飲水,東北季風來臨,這裡的漁船已經休息,難得休閑的漁民,此時正在補網修網,世外桃源,很有遺世獨立的漁鄉風味
整補完成,我繼續往回走,參觀燈塔及砲台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